姓 名:孟奇勋
性 别:男
职位职称: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学 历:学士
专 业:法学
学 校:华中师范大学
学 历:博士
专 业:管理学
学 校:华中科技大学
导 师:朱雪忠;袁晓东
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湖北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
教学科研
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著作:
论文:
[1]袁晓东,孟奇勋.开放式创新条件下的专利集中战略研究[J].科研管理,2010,05:157-163.
[2]袁晓东,孟奇勋.专利集中战略:一种新的战略类型[J].中国科技论坛,2011,03:88-94.
[3]袁晓东,孟奇勋.揭秘高智发明的商业运营之道[J].电子知识产权,2011,06:19-25.
[4]黎运智,孟奇勋.问题专利的产生及其控制[J].科学学研究,2009,05:660-665.
[5]黎运智,孟奇勋.英国知识产权创新政策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05:384-386+383.
[6]刘华,孟奇勋.公共政策视阈下的知识产权利益集团运作机制研究[J].法商研究,2009,04:121-129.
[7]刘华,孟奇勋.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模式选择与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9,07:10-18.
[8]袁晓东,孟奇勋.美国知识风险公司的运作模式及其启示[J].知识产权,2009,05:78-85.
[9]袁晓东,孟奇勋.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中的公私权结构之演进[J].知识产权,2008,01:14-19.
[10]孟奇勋,黎运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软环境评价指标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8,06:25-28+36.
[11]黎运智,孟奇勋.经验与启示:韩国知识产权政策的运行绩效[J].中国科技论坛,2008,08:140-144.
[12]孟奇勋,黎运智.规则·利益·行动者——评《私人力量,公众法律:知识产权的全球化》[J].知识产权,2008,05:92-95.
[13]孟奇勋.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专利经营公司战略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3,05:195-201.
[14]孟奇勋.室外艺术作品合理使用司法认定标准之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456-461.
[15]孟奇勋,李昌钰.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问题探讨[J].知识产权,2006,03:22-25.
[16]吴文红,孟奇勋.论公司的社会责任及其制度完善——以《公司法》的修改为研究视角[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4:62-64.
[17]孟奇勋.“异化”的权利与权利的“异化”——以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与公权规制之协调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6,08:16-18+24.
[18]张军荣,丁璇,袁晓东,孟奇勋.深圳LED专利池技术分析与发展策略[J].情报杂志,2014,01:50-54.
[19]张小敏,孟奇勋.专利中间商——创新催化剂抑或市场阻碍者[J].中国科技论坛,2014,03:142-147.
[20]李昌钰,孟奇勋.知名人物姓名商业化之法律反思——从“泻停封”、“本·拉灯”、“流得滑”的注册商标谈起[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56-58.
[21]孟奇勋,廖婷.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理论与改革,2007,02:132-134.
[22]孟奇勋,廖婷.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唯实,2007,04:53-56.
[23]孟奇勋.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桂海论丛,2007,03:45-47.
[24]李昌玉,孟奇勋.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9:14-17.
[25]孟奇勋.开放式创新条件下的专利集中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6]孟奇勋.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中的私权与公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7]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袁晓东孟奇勋.“专利集中”新趋势[N].经济日报,2012-03-28015.
项目:
现主持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和学校人文社科自主创新重点项目。
[1]2012年12月,“湖北发展研究奖”(2010-2011年)三等奖(排序第五);
[2]2010年9月,首届“苏鸿霞女士知识产权专业奖学金”;
[3]2010年8月,北京大学首届全国博士生知识产权学术论坛征文“三等奖”;
[4]201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文科研究生“学术十杰”荣誉称号;
[5]2009年10月,参与《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及完善研究》课题研究,获得湖北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6]2008年12月,合作撰写论文《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运作模式与体系衔接》在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第14届年会被评为“优秀论文”;
[7]2007年12月,参与《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及完善研究》课题研究,获得武汉市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8]2007年12月,全国民族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全国三等奖”;
[9]2004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优秀学士论文提名奖”。
版权所有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资料库"研究课题组 技术支持:广州万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110105435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39890号-2)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