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李晓秋
性 别:女
职位职称: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工作单位:重庆大学
现任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兼职:中国法学会成员、重庆市法学会成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
教学科研 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民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代表著作:
1.《电子商务法》(合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专利体系化判解研究》(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知识产权法新论》(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农村医疗法律服务知识》(独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5.《私法的理论反思与制度重构》(合著),中国检查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6.《商业标志法》(参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SPAN>2月版
7.《商业秘密法》(参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SPAN>4月版
代表论文:
[1]李晓秋,范卫红. 论野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中国林业植物新品种的法律保护[A]..[C].,2004.
[2]李晓秋. 现实的需要还是立法者的游戏:《美国发明法》第18条评介及其启示[J]. 青海社会科学,2012,(3).
[3]李晓秋. 可为与不可为:论即时通讯服务商的信息审查监管义务——兼评“QQ相约自杀”案[J]. 学术论坛,2012,(5).
[4]李晓秋. 析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J]. 政法论坛,2011,(2).
[5]李晓秋. In re Bilski:商业方法专利的再生抑或死亡[J]. 科研管理,2011,(3).
[6]李晓秋. 商业方法专利折戟重来: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选择与对策[J]. 知识产权,2011,(7).
[7]李晓秋. 未决之命题:规制专利恶意诉讼的“路”与“困”——兼评新《专利法》第23条、第62条[J]. 学术论坛,2010,(2).
[8]李晓秋. In Re Bilski:加拿大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最新变革的风向标?[J]. 科技管理研究,2010,(5).
[9]李晓秋. 美英两国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标准的悖离抑或趋同[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0]李晓秋. “需要知道”与“合理期待”——多伦多大学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的实践及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09,(4).
[11]李晓秋. 美国《拜杜法案》的重思与变革[J]. 知识产权,2009,(3).
[12]李晓秋. 国家公派研究生预备党员培育的难点及路径[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3]李晓秋.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增生的逻辑:经济模式的变迁视阈[J]. 社会科学家,2009,(10).
[14]张才琴,李晓秋. 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关系[J]. 求实,2009,(S2).
[15]张才琴,李晓秋. 网络著作权的几个法律问题[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S2).
[16]李晓秋,宋宗宇,刘婧. 知识产权战略当中的博弈[J]. 电子知识产权,2006,(3).
[17]张青菁,李晓秋. 房地产中介市场欺诈行为分析[J]. 重庆建筑,2006,(4).
[18]李晓秋,. 发明人:超大科技时代职务发明保护制度的立足点[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6).
[19]李晓秋,宋宗宇,李虹秀.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
[20]李晓秋. 后TRIPS时代地理标志保护的合理边界探微[J]. 青海社会科学,2006,(4).
[21]李晓秋. 职务发明权属制度变革的立足点——兼析我国《专利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第6条[J]. 电子知识产权,2006,(9).
[22]李晓秋,宋宗宇. 基于植物新品种保护视角的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J]. 社会科学家,2006,(6).
[23]宋宗宇,李晓秋. 制定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J]. 生产力研究,2006,(12).
[24]李晓秋,齐爱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四) 商业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化”与“反异化”——以韩国“人类活的珍宝制度”设计为视角[J]. 电子知识产权,2007,(7).
[25]李晓秋,王静玲. 论竞业禁止在保护商业秘密中的作用[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6]李晓秋. 对农产品领域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思考[J]. 电子知识产权,2005,(11).
[27]李晓秋,郑义. 论民法的诚信原则与高校信用教育[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学术课题:
1.《电子商务方法可专利性研究》(项目批准号:CDSK2007-18),主持人
2.《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研究》(项目批准号:07XFX011),主研人;
3.《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项目编号:项目编号:06SFB2040),主研人;
4.2006年重庆大学创新基金《以大学生的视角解读网络虚拟
教育部“西部特别人才项目”奖;
重庆市“青年教师德育讲课比赛”二等奖;
重庆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21世纪知识产权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全国知识产权征文比赛”优秀奖;
重庆大学“先进工作(生产)者”;
版权所有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资料库"研究课题组 技术支持:广州万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110105435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39890号-2)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