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6.20
【摘要】?论文从法学的角度,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版权、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专题研究。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给我们的法律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他人对权利的侵犯变得更为容易,同时一些新型的智力产品也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这种冲击打破了原有法律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法律秩序和利益平衡。论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历史分析、案例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通过剖析和揭示技术进步带动下的经济发展与原有法律制度的冲突,尝试寻求一种恢复利益平衡和重构法律秩序的途径。论文除前言和结论外,共分九章。 “前言”主要介绍了互联网技术革命和电子商务给法律制度带来的冲击,并指出传统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所建立起来的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被打破,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法律制度来修缮和弥补这一制度缺口。 第一章“电子商务中版权权利的变迁和重构”主要论述了数字化网络传播技术对版权权利体系的冲击,对世界各国应对这一冲击的法律制度解决方案做了介绍,包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总解决方案”、美国的“路径依存”模式、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的“制度创新”模式。同时,对我国大陆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进行了研究,大陆新《著作权法》遵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的规定,赋予著作权人“网络信息传播权”,弥补了原有法律的空白。本章还重点研究了版权的核心内容——复制权范围的拓展、例外与限制,建议将互联网上各种形式的复制行为纳入复制权的范围之内,同时对合理使用情形进行界定。 第二章“电子商务中特殊作品的版权保护”重点研究了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数据库”作品和“多媒体”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数据库是指经系统或者有序安排,并可通过电子或者其他手段单独加以访问的独立的作品、数据或者其他材料的集合。建议对数据库采取双轨制的法律保护措施。一方面维持并强化著作权法中对数据库的保护,一方面则对数据库以特别规范,提供著作权以外的保护,以弥补著作权保护的不足。多媒体作品是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文本、图片、计算机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任何几种单媒体作品的组合,创造出的作品。多媒体作品的法律定位和保护是版权法的新问题。建议将多媒体作品和传统的电影、电视、录像统称为视听作品,这样既涵盖旧的作品形式,也体现新的作品形式。 第三章“电子商务中版权侵权问题研究”重点研究了网络服务商侵权问题和链接侵权问题。网络服务商侵犯版权行为越来越多,网络内容提供商的侵权责任 中英文摘要 的归责原则有严格责任和过错责任两种,网络中介服务商主要承担辅助侵权责任 (过错责任)。链接技术使互联网信息共享的理想得以实现,同时也使版权处于 一个更易受侵犯的境地。与链接有关的复制权、演绎作品、作者的精神权利以及 链接标志本身都应当在著作权利体系下明确自己的位于。 第四章“因特网上的商标”对网络上的商标使用、获取以及商标侵权行为进 行了研究。在网络环境中商标有四种应用形态;广告宣传、产品标志、服务标志 和网络地址。在网络上获得商标权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网络上第一个或唯一的商 标使用:二是商标首先在现实世界中使用,以后才在网络中使用。由于网络的无 国界性,商标权的地域性、时间性、专有性均受到挑战,由此产生出不同区域的 商标使用人、商标权人与信息提供者、商标权与域名等权利冲突。因此,商标权 人要注意对网络中现存的商标进行检查,商标共同使用人之间可以通过签订同时 使用协议书的方式协调权利冲突,并明确商标便用的合理界限。 第五章“域名”主要研究了域名的性质、取得和保护。域名作为网络虚拟空 间中使用者的唯一位置标志,已经具备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特性,即域名是一 种具有知识产权无形性的智力成果。域名通过注册程序而取得,实行先申请原则 和初步审查原则。域名权的内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对于域名纠纷的日益增 多,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第六章“网络中域名纠纷和商标保护”对域名与商标的权利冲突进行了研 究。域名与商业标志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两者的冲突是由于域 名自身的价值性,以及域名系统的技术要求和商业标识的法律特征之间发生摩擦 造成的;另一方面,域名注册体制和商业标识保护制度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也 进一步激化了冲突。恶意抢注域名的侵权行为目前十分突出。域名不得侵犯驰名 商标和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否则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但与 商标权巧合雷同、非商业性使用、合理使用、域名在先注册等情形除外。 第七章“电于商务与专利法律制度的互动影响”研究了电子商务和专利法律 制度两者的互促互动关系。一方面,电于商务的发展使得可获专利的发明创造的 数量大大增加,并增强了专利的影响力,提升了专利的价值,扩大了专利主体的 范围。同时也对专利的审查制度提出了新的课题,加深了专利独占权和社会公共 利益之间的矛
【目录】
前言12-14
第一章 电子商务中版权权利的变迁与重构14-27
第一节 网络传输对版权权利体系的冲击14-22
一、 网络传输引发的问题14-15
二、 现有版权权利体系的制度变迁——一个多角度的比较15-20
三、 大陆立法的评价20-22
第二节 网上的复制行为与复制权的重新界定22-27
一、 矛盾的延伸与继续22-23
二、 复制权范围的拓宽23-25
三、 复制权的例外与限制25-27
第二章 电子商务中特殊作品的版权保护27-46
第一节 数据库的保护27-37
一、 数据库的定义27-29
二、 数据库的性质29-32
三、 数据库的法律保护32-37
第二节 多媒体作品的保护37-46
一、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作品37-40
二、 大陆首例网页侵权案——网页是受著作权保护的多媒体作品40-43
三、 多媒体作品的定位与保护43-46
第三章 电子商务中版权侵权问题研究46-62
第一节 网络服务商侵权问题46-54
一、 网络服务商的含义及其分类46-47
二、 网络内容提供商侵权问题47-49
三、 网络中介服务商侵权问题49-54
第二节 链接侵权问题54-62
一、 链接的概念和种类54-55
二、 链接中的著作权侵权法律问题55-62
第四章 因特网上的商标62-70
第一节 概述62-63
第二节 商标在因特网上的角色63-65
一、 商标在网络中的使用63
二、 商标权在网络中的获得63-65
第三节 网络上的商标侵权65-70
一、 商标侵权行为65-66
二、 注册商标所有人的权利限制66-67
三、 网络中的商标侵权67-68
四、 网络中商标争议的避免68-69
五、 网络中商标的合理使用69-70
第五章 域名70-78
第一节 概述70-75
一、 域名简介70-72
二、 域名的性质72-73
三、 域名的取得73-75
第二节 域名的保护75-78
一、 域名保护的原则75
二、 域名权及其保护75-76
三、 域名法律保护的主要方案76-78
第六章 网络中域名纠纷与商标保护78-102
第一节 域名纠纷的产生原因及种类78-81
一、 域名纠纷产生原因78-81
二、 域名纠纷的种类81
第二节 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81-89
一、 驰名商标在互联网上的地位81-82
二、 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82-83
三、 美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83-86
四、 大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86-89
第三节 域名侵犯普通商标权89-97
一、 概述89-90
二、 域名的恶意抢注问题90-93
三、 恶意抢注的典型案例分析93-96
四、 抢注域名侵权的赔偿责任96-97
第四节 域名不侵犯商标权97-102
一、 有关的免责条款98-99
二、 域名不侵犯商标权的种类99-102
第七章 电子商务与专利法律制度的互动影响102-114
第一节 电子商务对专利法律制度的影响102-111
一、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可获专利的发明创造的数量大大增加102-103
二、 电子商务的发展增强了专利的影响力,使专利的价值飙升103-104
三、 电子商务的发展扩大了可专利性主题的范围104-107
四、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专利审查制度提出了新课题107-109
五、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专利权的传统特性发生演变109-111
六、 电子商务的发展加深了专利独占权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111
第二节 专利制度对电子商务的影响111-114
一、 专利法律制度可以增加电子商务运行的收益,公平调节电子商务中各方当事人的经济利益111-112
二、 专利法律制度为电子商务运作提供制度基础,使之走向规范的轨道112
三、 专利法律制度有利于推广电子商务新技术,促进电子商务科技发展112-114
第八章 计算机软件专利法律制度114-134
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的概念114-115
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专利权保护在美国的发展历程115-126
一、 拒绝保护时期116-120
二、 反复不定时期120-122
三、 扩大保护时期的新发展与新《审查指南》122-126
第三节 欧洲及大陆软件专利制度126-130
一、 欧洲软件专利制度126-127
二、 大陆法律、法规的规定及其分析127-130
第四节 计算机软件的综合保护130-134
一、 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131-132
二、 计算机软件的专利权保护132
三、 计算机软件的商业秘密保护132-134
第九章 电子商务商业方法专利法律制度134-143
第一节 美国的相关判例134-139
一、 State Street Bank & Trust Co.v.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 Inc.案134-136
二、 Amazon.com.Inc v.Barnesand-noble.com.Inc案136-138
三、 分析:关于电子商务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理论探讨138-139
第二节 对电子商务商业方法专利的限制139-143
一、 设置较为严格的程序以防止那些不具新颖性的商业方法蒙混过关140-141
二、 在授予条件的限制方面,应严格对“非显而易见性”的解释141
三、 对于专利的时效,应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作出适当调整141-143
结论143-145
参考书目145-149
【来源】点击进入来源地址
【内容】{$content}
{$pics}
版权所有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资料库"研究课题组 技术支持:广州万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110105435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39890号-2)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