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4.09
【摘要】专利行政执法制度,是我国“双轨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司法保护相比,专利行政执法具有主动出击、方便快捷、成本低等特点,能够及时有效地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专利行政执法制度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对于到底应该加强还是弱化专利行政执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通过回顾中国专利制度和专利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发展历程,阐述专利行政执法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实际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旨在完善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为清楚论述观点,本文分成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专利行政执法体制建立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结合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回顾了我国专利制度建立的艰辛历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为什么中国需要建立专利制度,分析了建立专利制度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后从经济体制、法律体制、政府管理体制、民众传统理念四个方面论述了建立专利行政执法体制的必然性,通过列举专利行政执法相比于司法保护的优势,阐述了专利行政执法体制对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回顾了我国专利行政执法体制的发展历程。首先从《专利法》及其三次修改入手,逐条逐句重温了《专利法》当中关于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执法权的演变过程,理性分析了法条修改之后带来的影响。接着回顾了从中国专利局建立以来专利行政执法机构尤其是地方执法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论述我国专利行政执法成效时,通过列举执法工作量,直观地反映了执法工作成绩,并结合数据分析了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发展趋势,还通过专项行动、执法协作机制建设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执法工作各个方面的成效。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当前专利行政执法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首先从执法手段、执法机构人员编制和执法装备三个方面大致描述了当前执法工作状况。接着着重分析了执法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民众意识淡薄、思想观念偏差、执法权限较弱、执法规范缺失、机构人员不足、执法装备落后等等,全面论述了专利行政执法体制的“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亮点部分。通过前面三个部分对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当前问题的客观分析论述,这一部分从法律法规修订、政府保障机制、部门协调机制、行政司法衔接、教育宣传培训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的建议,从立法、司法、行政三个层面提出可行性方案,基本涵盖了专利行政执法制度可能涉及的所有方面。这些建议紧扣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实际可行性,还参考了国外的经验做法,希望能够对推动专利行政执法制度完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起到积极作用。
【目录】
摘要4-5
前言8-9
第一章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9-18
第一节改革开放催生我国专利制度9-14
一、我国专利制度建立历程回顾9-11
二、改革开放是我国建立专利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因素11-14
第二节建立我国专利行政执法体制的必然性及其重要性14-18
一、建立专利行政执法体制的必然性14-16
二、专利行政执法的优势及其重要性16-18
第二章我国专利行政执法体制的发展历程18-31
第一节我国《专利法》及三次修改的影响18-25
一、关于调处专利侵权纠纷的规定18-21
二、关于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的规定21-24
三、《专利法》及其修改的影响分析24-25
第二节我国专利行政执法体制发展沿革25-27
一、1998年以前的专利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和发展历程回顾25-26
二、1998年以后的专利行政执法体制快速发展过程26-27
第三节我国专利行政执法成果27-31
一、近年来执法工作量及数据分析27-29
二、专项行动成效显著29
三、执法协作机制不断完善29-31
第三章我国专利行政执法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1-40
第一节我国专利行政执法体制的现状31-32
一、现有的执法手段31
二、机构、人员、编制现状31-32
三、执法装备现状32
第二节我国专利行政执法体制存在的问题32-40
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32-33
二、观念和思想上的问题33-34
三、法律赋予的执法手段较弱34-35
四、没有统一的专利侵权判定标准35
五、行政执法程序尚待完善35-36
六、执法机构人员编制捉襟见肘36-38
七、执法装备极度欠缺38-40
第四章完善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的建议40-48
第一节从法律法规规章方面加强40-42
一、通过修法加强专利行政执法40-41
二、进一步完善部门规章制定修订41-42
第二节强化政府投入和保障机制42-43
一、保障经费投入42
二、配发执法服装42-43
三、改良执法装备43
第三节建立政府部门协调机制43-45
一、美国的经验做法43-44
二、对我国的启发44-45
第四节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的衔接配合机制45-46
第五节加大教育、宣传、培训力度46-48
结论48-49
参考文献49-51
【来源】点击进入来源地址
【内容】{$content}
{$pics}
版权所有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资料库"研究课题组 技术支持:广州万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110105435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39890号-2)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