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不区分大小写,换一张

知信通 >  论著资料 > 正文

论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

更新时间:2015.04.09

【专业类别】:专利
【文献性质】:学位论文
【作  者】:张蔚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01日
【指导老师】:李祖明
【导师职称】:副教授
【论文级别】: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程序、专利保护、可专利性、功能模块构架

【摘要】如何保护和适用何种法律来保护计算机软件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界、产业界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软件是带有“作品性”和“工具性”的特殊的知识产权客体,所以究竟用版权法还是专利法保护成为多年来争论的焦点,近年来关于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的研究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从最开始的版权保护到专利保护到商业秘密再到专利保护,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当版权法所保护的出版、发行和复制不能满足计算机产业界的要求时,专利法保护的优势表现出来,专利法所保护的软件的内容以及软件的应用满足了软件产业界所希望获得的更为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采用专利保护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发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本文深入分析了专利强国美国、欧洲、日本在计算机软件保护这一问题上的历史演变过程,保护模式的变化状况以及近年来为适应技术发展的现状,各国对专利法和指南的修订和变化,包括美、日、欧三方关于计算机程序相关专利申请可专利性方面的审查规则,适用的法条、审查流程、相关的案例以及授予计算机程序相关申请专利权所应具备的非显而易见性的审查基准。 本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探讨了在我国的专利制度规定下,计算机程序相关申请可专利性的历史发展状况。尤其着重深入研究了2006年新审查指南颁布前后与计算机程序相关主题的发明申请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的改变,审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法律适用条款变化的原因。 由于计算机程序相关申请的特殊性,使得它在满足可专利性、新颖性、创造性的规定之外,还在申请文件的撰写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程序相关申请由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申请模式发展到纯软件技术的改进,当前的审查基准已经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现状,本文介绍了与计算机程序相关的发明申请的撰写要求的审查基准改变,并从技术层面上和法律层面上论证了保护功能模块构架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权利要求的可行性。 本文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以及审查实践的要求,提出了目前法律规定中尚需完善的法律定义以及计算机程序相关申请授权后司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制定商业方法专利战略保护,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的建议。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概述1
第一节计算机软件的概念1
一、计算机软件的定义1
二、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属性2
第二节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模式3
一、版权保护模式3
二、专利保护模式5
三、商业秘密保护模式6
四、各种保护模式的利弊分析7
五、小结9
第二章各国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11
第一节美国专利局11
一、美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历史发展过程11
二、美国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的审查基准12
三、美国计算机软件新颖性、创造性的审查基准15
四、小结17
第二节日本特许厅17
一、日本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历史发展过程17
二、日本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的审查基准19
三、日本计算机软件新颖性、创造性的审查基准20
四、小结21
第三节欧洲专利局22
一、欧洲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历史发展过程22
二、欧洲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的审查基准25
三、欧洲计算机软件新颖性、创造性的审查基准26
四、小结27
第三章我国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29
第一节我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历史发展过程29
第二节我国涉及计算机程序申请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30
一、专利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31
二、审查指南的规定31
第三节审查指南修改前后计算机程序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32
一、指南修改前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32
二、指南修改前的审查实践33
三、指南修改前审查实践存在的问题33
四、指南修改后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34
第四章审查指南修改前后计算机程序的申请文件撰写要求36
第一节指南修改前的撰写要求以及审查实践36
一、指南修改前的撰写要求36
二、指南修改前的审查实践38
第二节指南修改后的撰写要求以及审查实践40
一、指南修改后的撰写要求40
二、技术层面上的支持42
三、法律层面上的支持43
四、指南修改后的审查实践44
第五章我国计算机程序相关申请的专利保护的建议45
第一节我国计算机程序相关申请当前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45
一、可专利性方面的规定45
二、新颖性、创造性的判断标准45
三、商业方法申请的审查基准46
四、虚拟装置权利要求授权后的司法保护47
第二节对计算机程序相关申请的专利保护的建议48
一、完善计算机程序相关申请的审查基准48
二、商业方法相关申请应制定战略保护50
三、深入企业加强宣传力度51
结论53
参考文献54

【来源】点击进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