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3.22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国家或民族的个性日益重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成为了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也于2004年正式加入该公约,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2月25日终获通过。不过,该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只作了与已有知识产权专门法律相衔接的规定。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环境和条件,借鉴世界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和做法,就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期对我国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本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其中正文分三章。 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本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入手,介绍和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围,以及与传统知识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厘清了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传统科技和传统识别性标志三类。重点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现阶段困境、保护目的和保护的正当性,为下文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奠定基础。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本章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属性,证明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其次分析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包括与著作权制度、商标权制度和专利权制度的冲突。并在介绍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可采取的保护模式进行重点分析。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构。本章在第二章对我国现阶段可采取的保护模式的基础上,分别从主体、著作权保护制度、专利权保护制度和商标权保护制度四个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行建构。 在结论部分,文章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获得私权保护,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保护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创新的来源,对权利人赋予过多的权利可能造成知识的垄断。因此,应当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
【目录】
摘要4-6
ABSTRACT6-10
引言10-11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11-25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11-1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11-13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概念辨析13-14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14-16
四、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16-17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目的和正当性17-25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和目的17-2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当性21-25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25-42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属性25-2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知识存在25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知识创新25-27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27-31
一、概论27-28
二、与著作权制度的冲突28-30
三、与商标权制度的冲突30
四、与专利权制度的冲突30-31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抉择31-42
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31-37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析37-42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构42-50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主体42-43
一、社群42-43
二、传承人43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权利内容43-45
一、人身权利43-45
二、财产权利45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制度45-4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权保护的适用对象45-46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构建46-47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利权保护制度47-49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权保护的适用对象47
二、现行专利制度的创新47-48
三、适用商业秘密保护48-49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权保护制度49-50
一、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权保护案例49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册商标制度创新49-50
结论50-51
参考文献51-53
【来源】点击进入来源地址
【内容】{$content}
{$pics}
版权所有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资料库"研究课题组 技术支持:广州万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110105435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39890号-2)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