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11.21
【摘要】作为一项撼动传统制造业生产模式的革命性新型技术,3D打印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备受关注。3D打印技术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的知识产权纠纷,尤其是其轻松、便捷的复制功能给盗版侵权者提供了机会。英美等国已经出现了3D打印侵犯版权的案件,我国目前虽然尚未出现相关侵权案件,但3D打印技术的逐渐普及无疑会对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版权法造成很大的冲击。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对于3D打印版权保护问题的相关研究仍相对较少。我国现行相关版权法律对于判定3D打印侵权问题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本文结合我国版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联系我国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希望借此明确我国版权法中复制权的范围,尤其是对于异形复制的态度以及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问题。完善版权法,以便更好的保护权利人的权益,从而也能更好的促进与世界国际条约的接轨。第一部分,介绍3D打印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分类,以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目前3D打印的应用领域。接着对3D打印技术进行版权法上的定位。首先介绍了三种打印方式,继而对3D打印的可版权性进行分析。通过英美两个国家的案列介绍了目前3D打印引发的版权问题,分析3D打印技术下版权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对从立体到立体的打印进行版权法意义上的定位,通过引入美国版权法中的可分离性原则,侧重探讨了实用艺术作品的内涵、分类,以及国际社会对实用艺术作品的相关规定。通过了解我国对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现状,对从立体到立体的打印行为,尤其是打印实用艺术作品的行为作出了界定。第三部分,对从平面到立体的打印进行版权法意义上的定位,从异形复制的内涵、分类出发,梳理了国内外法律关于异形复制的规定以及我国版权法对待异形复制的态度,探讨了复制权中从平面到立体的异形转换的问题,再对从平面到立体的打印行为进行版权法意义上的界定。第四部分,对从文字描述到立体的打印进行版权法意义上的定位,回顾了目前学界关于从文字描述到立体的打印的相关争论,再通过文字描述本身的界定来为从文字描述到立体的打印行为的界定提供依据。第五部分主要提出了3D打印技术下版权保护的建议和对策。笔者认为必须明确复制权的范围,完善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以及引入工业版权的相关思考来完善我国的版权立法。同时,通过引入CC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调整技术措施和合理使用制度的关系来构建利益平衡机制。
【目录】
1 3D打印技术及其对版杈保护的影响
1.1 3D打印的原理及技术分类
1.1.1 3D打印的原理
1.1.2 3D打印的技术分类
1.2 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领域
1.2.1 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3D打印技术的应用领域
1.3 3D打印技术在版权法中的定位
1.3.1 3D打印的三种主要方式
1.3.2 3D打印的可版权性分析
1.4 3D打印技术引发的版权问题
1.4.1 美国3D打印侵犯版权案
1.4.2 英国3D打印侵犯版权案
1.5 3D打印技术下版权问题产生的原因
1.5.1 软件层面
1.5.2 硬件层面
1.5.3 网络共享平台
2 从立体到立体的打印行为的定性
2.1 版权法中的可分离性原则
2.1.1 可分离性原则的内涵
2.1.2 可分离性原则的确立及其发展
2.2 版权法中的实用艺术作品
2.2.1 实用艺术作品的内涵及其分类
2.2.2 国际社会对实用艺术作品的相关法律规定
2.3 从立体到立体的打印行为的界定
2.3.1 我国对实用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现状
2.3.2 3D打印实用艺术作品的界定
3 从平面到立体的打印行为的定性
3.1 复制权中的异形复制
3.1.1 异形复制的内涵及其分类
3.1.2 国际社会对异形复制的相关法律规定
3.2 从平面到立体的打印行为的界定
3.2.1 我国版权法对异形复制的态度
3.2.2 从平面到立体的3D打印行为的界定
4 从文字描述到立体的打印行为的定性
4.1 学界相关争论
4.2 文字描述的界定
4.3 从文字描述到立体的打印行为的界定
5 3D打印技术下版权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5.1 完善版权立法
5.1.1 明确复制权的范围
5.1.2 完善对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
5.2 引入工业版权的立法思考
5.2.1 工业版权概念的提出
5.2.2 工业版权制度基本原则的设计
5.3 构建利益平衡机制
5.3.1 引入CC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5.3.2 调整技术措施和合理使用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来源】点击进入来源地址
【内容】{$content}
{$pics}
版权所有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资料库"研究课题组 技术支持:广州万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110105435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39890号-2)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