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11.24
【摘要】禁令原本是英美法上一项特有的救济制度,根植于衡平法,是对普通法损害赔偿救济的补充。根据禁令颁发在相关实体案件诉讼过程中所处阶段的不同,可以将其区分为诉前禁令、诉中禁令和永久禁令,其中诉前禁令和诉中禁令统称临时禁令。临时禁令又称中间禁令,是指在诉讼尚未终结时,根据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申请,裁判者作出的要求涉嫌侵权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命令。这项制度作为一种事前预防型的救济方式,在预防侵权和制止侵权进一步扩大方面颇为有效。而在知识产权领域,由于相关权利的保护具有特殊性,如侵权行为一旦开始实施即难以消除其影响,并且不及时制止侵权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等,传统的事后补偿型救济措施往往不能提供有效保护,制止侵权必须从事前预防上着手。在此,临时禁令制度的价值尤为突出,能够填补权利保护的空白期,迅速有效地防止侵权和制止进一步侵权,避免损害扩大。临时禁令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经过长期发展,制度相对成熟并且得到广泛适用。其中美国的临时禁令包括临时限制令和初步禁令,临时限制令相当于诉前禁令,审查程序相对简便快捷,初步禁令相当于诉中禁令,此外还有随同判决一起作出的永久禁令亦称最终禁令。英国的临时禁令主要有三种,包括临时性禁令、冻结令和搜查令。在大陆法系国家,也存在着与英美法上临时禁令制度类似的临时性救济措施,作为民事保全措施的一种,如德国的假处分和假扣押制度、日本的假处分命令,以及法国的紧急审理程序。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TRIPS协议,于第50条规定有临时性保护措施,是一种包含临时禁令、证据保全、财产保全等多项措施的综合性保护措施。尽管各国以及国际条约上的类似制度存在差别,但在具体规定上仍具有一些共同点,主要体现在:第一,适用范围,临时禁令往往被规定为民事诉讼法上一项通用的救济方式。第二,适用期间,临时禁令的申请最早可于诉讼开始前提出,一直到判决正式作出之前,均可以适用临时禁令救济。第三,审查标准,各国对临时禁令的适用均持比较审慎的态度,在审查标准的考量上存在差异,但申请人适格、损害的危险、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利益的权衡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影响等几个因素通常会被考虑到。第四,审查程序,对临时禁令申请的审查通常较普通庭审程序相对简化,但基本能够保证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此外还有异议保障机制和错误禁令的变更和撤销等程序。在我国现行立法中,临时禁令制度引入时间不长,并且仅适用于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相关规定散见于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单行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尽管临时禁令制度在实践中逐渐显露出其特有的制度价值,但问题依然存在:第一,适用范围仅局限于知识产权领域,并且未形成统一的立法框架,限制了制度功能的进一步发挥。第二,禁令类型不够完备,没有对诉前禁令和诉中禁令加以区分。第三,案件管辖和受理存在一定混乱,个别法院以此为借口拒绝受理诉前停止侵权的申请。第四,没有规定明确的审查标准。第五,要求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规定缺乏弹性。第六,审查程序方面,仅规定可选择适用询问程序,缺乏对当事人程序性权利的基本保障。第七,现行规定虽然规定了被申请人有申请复议的权利,但具体规定仍有待完善。针对我国现行规定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临时禁令制度进行完善:第一,构建统一的禁令制度,首先应当明确禁令制度的功能定位,禁令是一种事前预防型的救济方式,与以损害赔偿为代表的传统事后补偿型救济方式相对,应当将其作为后者的有益补充;其次应当在《民事诉讼法》中对临时禁令制度作出统一规定,扩大其适用范围,还应当注意禁令制度与民事诉讼中其他制度的衔接;此外,应明确区分禁令类型,包括诉前禁令、诉中禁令和永久禁令。第二,明确临时禁令的审查标准,笔者认为,可以从胜诉可能性、损害的衡量、公共利益等三个方面进行考量。第三,应当放宽临时禁令的担保要求,以更好地应对情况变化。第四,完善临时禁令的审查与执行程序,一方面设立专门的临时禁令审查部门以解决申请的管辖与受理问题;另一方面,完善程序保障机制,增加听证和法庭辩论程序,以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同时完善复议程序。
【目录】
引 言
一、临时禁令概述
(一)禁令的涵义与适用原则
(二)临时禁令的概念及特征
(三)临时禁令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价值
二、主要国家临时禁令立法和 TRIPS 协议临时性措施
(一)英美法系国家临时禁令制度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临时性救济措施
(三)TRIPS 协议临时措施
(四)小结
三、中国知识产权临时禁令现行规定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知识产权临时禁令制度现行立法
(二)中国知识产权临时禁令制度的不足
四、中国知识产权临时禁令制度完善建议
(一)构建统一的禁令制度
(二)明确临时禁令审查标准
(三)放宽临时禁令担保要求
(四)完善临时禁令审查与执行程序
结 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 谢
【来源】点击进入来源地址
【内容】{$content}
{$pics}
版权所有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资料库"研究课题组 技术支持:广州万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110105435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39890号-2)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