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不区分大小写,换一张

知信通 >  论著资料 > 正文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研究

更新时间:2016.03.19

【专业类别】:综合
【文献性质】:学位论文
【作  者】:李玲玲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01日
【指导老师】:李长健
【导师职称】:教授
【论文级别】:博士论文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关键词】农业知识产权、绩效评价、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冲突与协调、政策建议

【摘要】随着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和市场主体创新活动的日益活跃,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要求也明显提高,需求也明显增强,市场主体对于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农业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农业知识产权事业也慢慢进入由关注数量向关注质量和效应转变的时期。稳中求进、质量和谐、效益突出是国家层面对于农业知识产权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效推动农业创新,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确保农业主权,保障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安全的根源性路径。本研究以此为契机,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了层次分析法、数量统计法、模糊数学法、模型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为主要研究工具,对农业知识产权绩效进行研究,通过以“公权推动→私权激励→社会权维护”+“农业知识产权的‘十大’特性”为逻辑起点,经由农业知识产权总体绩效的评估、经济和环境绩效的验证以及对创新激励的评析的相关实证研究,进而到反思绩效背后的制度嬗变及利益嬗变及制度调整的发展走向,同时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寻求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系统完善来提升农业知识产权的绩效,从而最终落脚农业知识产权“五位一体”价值功能的发挥的逻辑终点。全文共分为6章。第一章,绪论。提出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提出本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农业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基础及本质属性;农业知识产权内涵和范围的界定;农业知识产权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的特殊“十大”个性分析;农业知识产权“五位一体”的价值功能;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界定以及本研究的理论模型。第三章,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实证研究。包括对总体绩效评估、经济绩效验证、激励创新绩效评析以及环境绩效的验证。第四章,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嬗变的冲突与协调。这一章承接于实证研究部分之后,是对绩效研究背后的制度反思,分析了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嬗变以及制度内利益平衡的嬗变,并从协调冲突的角度提出了制度完善的方向。最后还选取了冲突与协调的一个案例,从公权介入与私权冲突的视角对农业知识产权的执法困境及出路进行了研究。第五章,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国外比较研究。在农业专利方面,选取了欧盟、美国、日本三个国际在农业专利、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方面的主要立法,并对国际农业专利保护制度的基本趋势进行了归结;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对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总体趋势进行了梳理和归结,并选取了典型国家和地区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进行专门的解读和评析。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方面,选取了5个国家或地区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方面的独特做法,并评析其影响和原因。第六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系统梳理了本研究的相关研究结论,并根据相关结论,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相关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农业知识产权具有产品创造的涉农性、产权载体的生物特性、产权易受侵犯性、价值评估的难确定性、强的外部性、环境效应显著、高农产品依赖性、强的资源禀赋性、主要客体亲市场性的差异性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非典型的产权特性这“十大”区别于一般知识产权的特性,这是分析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前提和基础理论逻辑,对于创新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计以及提升农业知识产权绩效具有专业“针对性”和“深挖性”的启发。(2)农业知识产权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的推动和农业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具有经济价值;在国际谈判、国际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计划的推进等方面具有政治价值;在知识文化的传承、地方文化与传统的保护等方面具有文化价值;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不正当竞争的抑制以及维护区域稳定等方面具有社会价值;在环境保护、环保技术的运用、生物多样性的贡献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环境价值。从而可以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价值功能体系,为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目标导向提供广域的视野,是进行农业知识产权绩效实证研究的理论逻辑基础,为其横向综合绩效的评估给出了方向。(3)“公权推动→私权激励→社会权维护”以及“农业知识产权的‘十大’特性”一起共同构筑成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逻辑起点,而农业知识产权“五位一体”的价值功能体系由其全方位体现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目标指向,成为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逻辑终点。其中,农业知识产权的“十大”特性不可偏缺,因为只有在此前提下,对其绩效进行评估、制度进行评析以及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才会具有针对性的意义,农业知识产权的“十大”特性决定了其制度创设区别于一般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客观性。(4)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总体绩效为0.457,处于接近中等水平。其中效率维度的总体绩效为0.316,公平维度的绩效仅为0.141。效率维度中,仅“保护”绩效相比较而言稍占优势,其余的“创造”、“运用”、“中介服务”的绩效普遍偏低;公平维度中的农业知识产权文化绩效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绩效值最低。各目标绩效值与现阶段我国农业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核心竞争力不足、农业知识产权长期存在着转化应用机制的缺失以及知识产权文化意识薄弱的状况相符。(5)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经济绩效为0.49,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所带来的农业技术进步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达到0.49。这一值略高于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总体绩效,也从侧面验证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意识文化的落后拉低了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总体绩效。还是远低于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就业人口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192和-1.901,这也显示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努力由依赖于传统固定资本、人类要素的投入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型。(6)截止2013年底,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总体态势保持了“数量稳增,质量改善”的特点,然而还存在着农业专利有效性维持率较低,且积极性不够;农业专利质量不高,且应用、转化能力较差;国内农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较弱;申请国际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申请和授权量的区域分布两级分化明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五位一体”功能价值的发挥。(7)在国际环境技术转移的视角下,通过农业知识产权环境绩效的四阶段的动态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存量等途径对环境技术溢出产生间接正面影响,而通过国际贸易产生间接反面影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绩效存在一个最优值:此时人力资本在环境技术知识储备和知识存量所带来的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度的需求才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度的供给相匹配。当前,我国尚为薄弱的农业经济水平造成较低的农业环境技术知识存量和人口受教育水平,并没有形成对农业环保技术的有效的需求,这直接影响环境技术溢出的效应。(8)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使得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及其制度中利益平衡发生嬗变,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嬗变主要表现为:影响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大量不稳定性因素的增加、农业知识产权较强的地域性与国际性压力的冲突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独占性私权的质疑以及农业知识产权私权公权化的强烈倾向。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中利益平衡的嬗变主要表现为:权利主体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利益的平衡、权利主体与资源提供者的利益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可持续的平衡。需要从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中两个转变:“国际化接轨的被动立法→市场培育下主动立法”+“一般工业产权框架下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个性化保护”、对农业知识产权制度新客体扩张的合理预期、以“传统法+交叉法+特别法+协调法”重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更多的社会公共利益倾斜以及绝非单纯地突破和淡化“地域性”的国际化愿景这五个发展走向对农业知识产权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9)我国农业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与司法保护的理论之争与实践绩效存在倒挂现象:理论之争要求回归私权救济本来面目,而实践中公权救济的迅速、高效使其备受“青睐”。“将加强保护等于加强行政执法”以及“公权救济的过多介入‘挤出’私法效应”是倒挂现象的两个根源性问题。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的出路需要以农业知识产权的个性、执法资源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特色分析为着眼点,从“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社区发展权+社区惠益分享机制”寻求终极出路,从“短期内继续部分强化农业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长期内司法法治导向全面介入、确立强度适中的农业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建立科学的农业知识产权执法衡量与评估机制以及刑事、技术、组织及社会等执法手段的互补运用”寻找现阶段的基本策略。(10)发达国家在农业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进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借助WTO-TRIPs协议企图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行高水平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更多的是在“强化接轨”压力下被动建立起来的。然而,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对于发达国家“生物掠夺”式地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跑马圈地”行为有了一定的警觉。对于发达国家推行极力推行的高水平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也不再是一味地消极接受,其开始通过国内法的相关变革和国际公约的选择性加入,逐渐构筑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的提升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政策建议:(1)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性: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同它保护的对象一样需要不断创新,应对该制度改革的绩效适时监控和评估,及时修订不当的改革,不断维护、更新、持续改进以保持制度的可持续性。(2)变革的配套: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协调机制配合政府管制,并注重多重保护并不等于多倍强度。(3)提高转化率的创新思路一:整合“农业专利+农业商标”或“农业专利+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促进专利与产品结合、产品与商标或标志结合、宣传与推广手段结合,最终实现农业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4)提高转化率的创新思路二:以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中的价格补贴制度和授权后的跟踪机制为核心,使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从“研发、授权”延伸到“推广、应用”,为农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提供制度保障。(5)提高转化率的风险防范:重点加大对植物新品种、农业专利产品的保险险种的设计、补贴及覆盖率,强化农业保险对农业专利、新技术、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风险防范保障功能。(6)权利主体的创新:为我国以农民权为基础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权注入社区发展权的公共性理念,通过社区惠益共享性制度系统促进我国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双向度互动式发展。(7)有效政府管制模式:探索农业知识产权导航农业产业发展政府管制的有效模式,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与农业产业运行决策的良性互动机制和农业知识产权运用、管理对于农业产业绩效高度支持的机制。(8)文化和公众意识培育的突破:以我国名、特、优农产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农业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形成现阶段我国独具特色的农业知识产权文化,努力营造一种尊重和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环境氛围,以全面提升公众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了解度、认知度和选择度。(9)国际谈判的应对:在农业知识产权的国际双边协定的谈判中,应当提前梳理和摸清“家底”及潜在的冲突,选择恰当的保护水平,并综合运用一些例外、过渡期、产业调整基金、关税和出口配额优惠等条款进行相机决策。(10)对环境绩效的重视:在农业知识产权的国际贸易中,要以绿色环保来强制性“兜底”(快速审查制度+无效宣告制度+附加法定许可+强制许可等)国际贸易中的农业技术合作。(11)对全球环境治理国际化愿景的回应:环境的全球治理及生态利益的多元协同需要通过“国际区域组织+国际公约”来建立农业知识产权全球生态化审查机制与生态预警机制并寻求环保技术的国际共享,以此将环境保护融入于农业知识产权国内法的制度设计中。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有关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分析
1.3.2 国内有关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分析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绩效的理论逻辑: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农业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基础及其本质属性
2.1.1 农业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基础
2.1.2 农业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
2.2 农业知识产权的内涵与范围
2.2.1 农业知识产权内涵与范围的基本界定
2.2.2 农业知识产权的主要客体的内容
2.3 农业知识产权的“十大”特性
2.3.1 知识产权产品创造的涉农性
2.3.2 农业知识产权载体的生物特性
2.3.3 农业知识产权易受侵犯性
2.3.4 农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难确定性
2.3.5 农业知识产权的强外部性
2.3.6 农业知识产权的环境效应显著
2.3.7 农业知识产权的高农产品依赖性
2.3.8 农业知识产权的强资源禀赋性
2.3.9 农业知识产权主要类型的市场选择的差异性
2.3.10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非典型产权特性:主体不明确、不能转让、无时间限制
2.4 农业知识产权“五位一体”的价值
2.4.1 农业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竞争力
2.4.2 农业知识产权的政治价值:公共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国际谈判+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2.4.3 农业知识产权的文化价值:知识(文化)的传承+地方文化与传统的保护
2.4.4 农业知识产权的社会价值: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不正当竞争的抑制+区域稳定
2.4.5 农业知识产权的生态价值: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2.5 对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宽容”界定
2.6 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研究的理论逻辑框架
3 绩效的实证: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研究
3.1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变迁
3.1.1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3.1.2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3.2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总体绩效
3.2.1 农业知识产权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3.2.2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3 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2.4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绩效总体绩效评估
3.3 农业知识产权的经济绩效
3.3.1 模型的选择
3.3.2 数据分析
3.3.3 结果分析
3.4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激励
3.4.1 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创新激励
3.4.2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创新激励
3.4.3 农业专利保护与创新激励
3.5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的环境绩效——以环境技术的国际转移为视角
3.5.1 农业知识产权环境绩效的理论分析
3.5.2 环境技术国际转移视野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度的环境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3.5.3 模型的设定、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3.5.4 计量结果分析
3.5.5 主要结论与讨论
3.5.6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生态化设计的总体构想
4 绩效背后的反思: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嬗变中的冲突与协调
4.1 知识经济的形态与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嬗变
4.1.1 影响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稳定性的大量因素的增加
4.1.2 农业知识产权较强的“地域性”与“国际性”压力的冲突
4.1.3 对农业知识产权独占性私权性质的质疑
4.1.4 农业知识产权的私权公权化的强烈倾向
4.2 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中利益平衡的嬗变
4.2.1 权利主体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作为财产权主旋律的发挥
4.2.2 权利主体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鼓励知识的产生和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的关系
4.2.3 发达国际与发展中国家几地区利益的平衡:遵循国际规范与适当保护本国利益关系的权衡
4.2.4 权利主体与资源提供者的利益平衡:农民权利的广泛接受
4.2.5 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可持续的平衡:法律规范与生态伦理的悖论
4.3 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调整完善与发展走向
4.3.1 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中两个转变:“国际化接轨的被动立法→市场培育下主动立法”+“一般工业产权框架下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个性化保护”
4.3.2 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将从“创造”延伸到“转化、推广、应用”
4.3.3 农业知识产权制度新客体扩张的预期
4.3.4 农业知识产权制度重构的可能性:“传统法+交叉法+特别法+协调法”
4.3.5 向社会公共利益的倾斜
4.3.6 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愿景:绝非单纯地“地域性”的突破和淡化
4.4 冲突案例特论:论农业知识产权的执法困境及其出路——基于公权介入与私权的冲突的视角
4.4.1“行政”主导或“司法”主导 之争:理论与实践的倒挂
4.4.2“倒挂”困境的两个根源
4.4.3 出路的着眼点:农业特征、执法资源、国际形势的特色分析
4.4.4 终极出路与基本策略分析
5 经验借鉴: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外比较研究
5.1 国际农业专利保护的总体趋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专利保护
5.1.2 欧盟农业专利保护
5.1.3 日本的农业专利保护
5.1.4 国际农业专利保护的总体趋势
5.2 典型国家和地区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解读与思考
5.2.1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总体趋势
5.2.2 典型国家和地区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解读与思考
5.2.3 分析与启示
5.3 典型国家和地区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改革实践的解读与思考
5.3.1 1935 年法国极具战斗力的“经检验的原产地名称”保护
5.3.2 1946 年美国建立独特的地理标志制度:《兰哈姆法》
5.3.3 南非1989年的葡萄酒和烈酒体系及其国际贸易协定
5.3.4 印度“Basmati”之争后的地理标志保护行动
5.3.5 2006 年欧盟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第 510∕2006 号条例》
5.3.6 分析与启示
6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提升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的政策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来源】点击进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