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3.19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软国力”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11日,美国商务部经济和统计管理局、美国专利商标局联合发布的关于《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产业聚焦》的报告显示,“创新是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驱动力,知识产权的授予和保护是促进创新和创造力的关键,是企业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知识产权产品的相关问题研究开始受到关注,而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核算理论和测算方法体系则成为了所有问题研究的基础。究其原因,主要是准确分析知识经济环境下各知识产权产品要素在生产和交易环节的经济贡献率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均需对各产品的相关活动进行科学的测算及投入产出的核算,最后再运用国民账户将其合理的记录并呈现出来,以了解知识产权产品这一无形资本价值增值后GDP的真实面貌,从而更好的为宏观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提供依据。2008年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国民账户体系SN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2008)的颁布,将有助于我们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对知识产权产品进行核算。美国根据SNA(2008)修订后的口径所进行的测算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来,知识产权产品投资的比重从9.6%上升到了22.9%,其中软件和研发投资的比重上升较快,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0.4%和9.5%,娱乐与文艺创作的比重较小且相对稳定。相比较下,我国在对知识产权产品的统计实践中存在困难,其一在于中国现行统计的基础数据的不完全,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并不包含研发、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矿藏资源勘探支出、文学艺术品原件等无形资产①的统计,尽管现在已常规发布研发经费支出等基础性数据,但在统计规范、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技术手段等方面仍不够完善,导致有些基础性数据无法收集。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知识产权产品分类体系框架,以对知识产权产品进行正确的统计归类。其二由于知识产权产品与一般产品相比所具备的特殊性,通常无法直接测算其资产的价值,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对其资产进行估价,但我国目前对于知识产权产品的估价方法尚不明确,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探讨我国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方法。其三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产品的完备核算框架,无法使得知识产权产品相关经济数据能够按照经济分析、决策和政策制定的要求以一定程式予以编制和表述,因此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产权产品核算账户进行研究,如美国建构的R&D卫星账户,其目的在于将资本测算与国民账户建立对应关系,原则上要保证账户间的不重复不遗漏,以完整的展示出知识产权产品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系统总结相关理论知识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国民账户体系SNA(2008)修订为背景,在对知识产权产品概念进行准确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国际标准分类手册和我国相关分类标准,设计了我国知识产权产品分类体系框架,依据OECD最新版本的资本测算手册和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手册,在对已有物质资本测算方法进行修正和完善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知识产权产品的资本测算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建立资本测算与国民账户的联系,真实记录知识产权产品在整个经济体的价值增值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交待了知识产权产品核算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主要创新与局限。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是对知识产权产品核算概念的辨析。这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基础性问题。本部分首先对知识产权产品、资产和资本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相关关系作了辨析,并从核算需要的角度出发,对知识产权产品的资本测算中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辨析,包括对目前还不明确的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和资本服务这两个概念作进一步解释,同时也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本消耗的概念作进一步拓展和分解。第三章是知识产权产品核算范围的界定。这是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本文根据SNA(2008)所提出的,将知识产权产品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的建议,对经济理论界在知识产权产品生产范围问题上的模糊认识进行了澄清,并对知识产权产品的生产范围、消费范围、分配范围、资产范围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社会劳动价值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指导意义。第四章主要是研究知识产权产品核算对象的分类。建帐对象的确立,有赖于对核算对象的科学分类。本文对SNA推荐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其他国际标准分类手册,包括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 Rev.4),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MSITS 2010),国际收支服务扩展分类(EBOPS 2010),产品总分类(CPC Ver.2)对知识产权产品分别从静态维度和动态维度进行分类,最后对应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和统计用产品目录,放弃了某些明显不适合我国现行经济基础与核算基础的分类规范,设计了我国知识产权产品核算对象的分类框架。第五章是研究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方法。这是核算问题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在参考资本测算手册和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手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立足我国实际,探讨我国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方法,重点对研究与开发(R&D)、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测算、资产价格指数的编制以及资本服务测算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第六章是研究知识产权产品的核算账户处理。这是核算问题研究的落脚点。由于SNA(2008)对知识产权产品定义的重新解读,以及对其存量测算和资本服务的引入,带来了与此有关的生产核算、资本形成核算、资产负债核算等核算处理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知识产权产品与国民账户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知识产权产品卫星账户的编制。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核算概念研究
1.2.2 相关核算范围研究
1.2.3 相关核算分类研究
1.2.4 相关资本测算方法研究
1.2.5 相关核算账户研究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点
2. 知识产权产品核算概念的辨析
2.1 知识产权产品概念辨析
2.1.1 知识产权产品内涵
2.1.2 知识产权产品外延
2.2 知识产权产品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2.2.1 知识产权产品与一般产品
2.2.2 知识产权产品与知识产权资产
2.2.3 知识产权资产与知识产权资本
2.2.4 知识产权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化
2.3 知识产权产品的资本测算相关概念
2.3.1 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的理解
2.3.2 资本服务的理解
2.3.3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再认识
2.3.4 固定资本消耗的再认识
3. 知识产权产品核算范围的界定
3.1 知识产权产品生产范围
3.1.1 一般生产范围
3.1.2 SNA生产范围
3.2 知识产权产品分配范围
3.3 知识产权产品消费范围
3.4 知识产权产品资产范围
4. 知识产权产品核算对象的分类
4.1 基于ISIC Rev.4和EBOPS的活动分类
4.1.1 知识产权产品的生产活动分类框架
4.1.2 知识产权产品的交易活动分类框架
4.2 基于CPC Ver.2的产品分类
4.2.1 产品分类与活动分类的对应
4.2.2 国际产品分类与我国产品分类的对应
5. 知识产权产品的资本测算方法
5.1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指标的经济解释
5.1.1 基于资本现实价值测算指标的经济解释
5.1.2 基于资本潜在价值测算指标的经济解释
5.2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动态指标的理论方法再论证
5.2.1 基于现实价值的动态指标测算方法的论证
5.2.2 基于潜在价值的动态指标测算方法的论证
5.3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的关键指标理论方法新探讨
5.3.1 知识产权产品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测算
5.3.2 资产价格指数的编制
5.3.3 资本服务的测算
5.4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方法的数据来源
5.4.1 数据获取的途径
5.4.2 数据调整
6. 知识产权产品的核算账户处理
6.1 知识产权产品的资本测算对中心账户的影响
6.1.1 中心账户的结构和再分解
6.1.2 资本测算指标的账户登录和处理
6.2 中心账户的拓展
6.2.1 知识产权产品卫星账户编制的现实基础
6.2.2 知识产权产品卫星账户编制的探讨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件3
参考文献
致谢
【来源】点击进入来源地址
【内容】{$content}
{$pics}
版权所有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资料库"研究课题组 技术支持:广州万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110105435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39890号-2)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